比亚迪第5代DM 营销典范or工业典范?
[ 行业] 不得不承认,现在行业的“良币驱逐劣币”时代已经开始了。比亚迪再次点燃市场情绪。5月28日,比亚迪再放大招,第五代DM技术发布暨秦LDM-i、海豹06DM-i发布会西安举行。发布会上推出3大热点,搭配不到10万的超低价格,瞬间引爆市场,噱头拉满!
环顾互联网上,总结有3大热点如下:
这还不算,再搭配一个让你难以拒绝的售价:9.98万元!DM5.0的两款新秦L和海豹06同时上市,售价均为9.98万-13.98万元。这你受的了吗?
超长的续航、超低的油耗和无法抗拒的价格,比亚迪也撼动了网约龙头埃安的地位,23年埃安占据了25.88%的网约市场份额,位列第一。埃安的新中约45.8%是网约。广股价横了2天后,周五终于扛不住下跌了2.4%。
5月29日比亚迪港股股价上涨5%,本市场给与正面反馈,前一日股价正好落在上升趋势线上,即将跌出上升通道。这场发布会及时挽救股价,拉回至上升通道内。
被包围的比亚迪,不得不主动发起竞争
2024年1-2月,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份额比去年全年下滑了4.1%,从35%到30.9%。比亚迪随后立即调整策略,比亚迪在一个月内接连推出12款荣耀版型,最高降价4万元,3月份,比亚迪将2024年销量目标由400万辆下调至360万辆。这是近几年来比亚迪首次下调销量目标。插混市场方面,2023年比亚迪插混型销量143.8万辆,占据国内插混市场51%的份额,排在第二的吉利只有7.3%。2024年一季度,比亚迪的份额降到36%。
行业方面,中国市进入了新周期――产品数量和库存规模上升,需求已过高峰,消费者变得更理性,行业增速再下一个台阶。比亚迪再次来到关键时刻。
2024年价格战更加激烈:4月至少有43企的128个型降价,使今年以型统计的降价次数超过2023年全年。比亚迪成为其他企定价的“价格锚”:例如,1月上市的吉利银河E8对标汉EV,定价时吉利内部意见就是“比汉至少要便宜2万元”。
海外市场遇到阻碍,媒体发布了大量比亚迪停满欧洲港口的照片。欧盟在推进对中国企的反补贴调查,加征多少关税还未有定论。
这是商业奇迹,不代表一定是工业奇迹
在评论比亚迪的5代DM技术前,不得不承认,将一款中型尺寸的轿百公里油耗降低至2升左右是很值得称赞的事。但里面还是有不少的噱头:
1.当下国内行业尤其是插电混动型被要求采用WLTC循环工况来计算油耗,而比亚迪使用NEDC标准,让油耗进入2字头。当然,我们查询工信部WLTC馈电油耗,秦L在3.8-4.17升,对比前的3.8-4.6升有很大提升。
比亚迪也知道,光靠这一点容易被人质疑,同时在营销上也不够炸裂。于是,想到了续航里程上做文章,就出现了第二个噱头:2100公里的超长续航。
2.比亚迪将邮箱从48升改动了65升,比亚迪工程师的创造力确实惊人,加上改善的油耗,于是有了2100公里的人类史上最长的续航里程。
你说这是不是人类工业的奇迹?我们不敢下结论,但是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营销策略。
比亚迪是中国优秀企业,但不是天下无敌
中研质网2024年3、4月按销量排名的轿、SUV投诉数据,比亚迪都高达3位数。有人会说,比亚迪销量基数大,投诉量大自然可以理解。但是,驱逐舰05销量比轩逸朗逸还低,甚至出现了高达4位数的投诉量,是轩逸的6倍多,是朗逸的20倍。
以SUV为例,3月比亚迪宋PLUS的3.5万辆销量还低于特斯拉ModelY的4.79万辆,而投诉量完全不是在一个数量级,3月比亚迪投诉量是特斯拉的50倍左右!
无质量可信度的低价无法在发达市场长期生存
曾经在80年代中期,在美国风靡一时、售价仅4000美元的南斯拉夫生产的小型Yugo,从1985年到1992年,销量约为15万辆,在美国的市占率约为0.1%。这款很便宜,销量也不错,但最后被美国消费者认为是美国最差劲的一。当然,中国的虽然价格低,但质量会更好,但要获得美国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时间。
1958年丰田刚进入美国市场,轿售价不到2000美元,还配备了60马力的四缸发动机。但最后失败告终。丰田后来通过建立自己的经销网络,转向更高质量的卡和SUV,花了20年才占据6%的美国市场。
美国维修费用高昂,维修不如直接报废。自疫情开始以来,美国的维修价格上涨了近50%,修费用甚至可以超过新价格。特别是最近几年购买的新,电子原件繁多,维修复杂。根据美国保险公司数据,超过20%的辆发生事故后直接报废;这一比例接近历史最高水平,比1980年高出约五倍。
总结
作为耐久消费品,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终应该排在最优先的位置。宣扬自身的长板当然无可厚非,但前提是在保障一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基础上,再去打造长板。
如果只在容易抓取用户的数据上用心,而忽略了基础能力,这就像当年大都去针对碰撞测试作应试改造一样,那不就是舍本逐末吗?
在所有中国电动制造商中,比亚迪确实是最有可能“有朝一日”成为打入美国市场的“下一个丰田”。但是一味追求低价而质量过低,长期也不能获得欧美发达市场的认可。特别是在美国这样辆维修费用高企的国。(文/图吴沛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