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
百亿研发,千人参与,智能驾驶咋还不行

2024.09.19 | 新能源电动汽车厂家 | 27318次围观

  [车讯 技术]  时代的进步会诞生新的工具,也会为传统事物赋能,衍生出新功能。

  汽车亦如同移动电话到智能终端,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正在从通勤代步工具到移动生活家的转型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智能座舱以及智能驾驶是这几年的宣传亮点。也是中国车企以此换道超车的开始,因此我们希望用几期内容,和大家简要看看这“最要命”的智能驾驶。

百亿研发,千人参与,智能驾驶咋还不行

  笼统的说,技术的进步让车看得更准,想得更清,“动作”更多。再加上不断进化,让它们逐渐拥有了人类驾驶员的水准。

  技术层面是感知能力更强,即让它看得更清、看得更远;高阶算力加持,强悍芯片让高速处理不再奢求;还有OTA的日新月异,让自驱成长成了智能汽车们的基础操作。

  与今天众多功能来自军工下放类似,智能驾驶的鼻祖也来自于高不可攀的前沿领域。

  1996年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发射了人类首辆火星车――旅居者号。在科幻电影《火星救援》里,马特・达蒙正是通过这台车和地球取得了联系并获救。电影中的这一幕致敬场面或许在多年后,将成为智能车的祭祖仪式。

  尽管是在火星使用,但从广义上看仍旧属于车,只不过它带有智能属性,或者更严谨的说这便是智能车的雏形。

  尽管今天看它的造型粗糙而原始,但对周围事物能够感知,并做出反应决定了它配得上智能二字。从那时起,智能与汽车相加的理念诞生。当然,这是一颗深埋在过去的种子。

  由于地球与火星的物理间隔,在地球实时操控它面临重大延迟,这促成工程团队开始研发视觉感知系统,凭借摄像头对未知环境进行探索,根据结果部分自行判断行进方向。

  在各种因素困扰下,人类难以发挥能动性的领域代替我们,仅就这一点上看。28年前的火星车与今天的智能车仍旧血脉相承。

  时光荏苒,曾经应用在航天领域的视觉感知、自动驾驶等技术开始在常见的燃油车上下放。今天在路上行驶的普通家用车上,也有着超越曾经人类技术极限的功能。

  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体现在孵化全新功能,另一方面在于将原先复杂的设备简单化。今天的智能驾驶就是这两种进化范围的最好体现。

  这么看把一台传统燃油车升级成智能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,几个硬件一堆,再加个芯片控制器,智驾功能就成型了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
  它的目标从最初就很明确,用相对基础的传感器让普通车拥有一个全面、基础的智能驾驶体验。所以说,当下的大疆车载追求的是油电同智,它的指导核心是把一台普通车转化成智能车,并让更多驾驶者去体验这些功能。

  自动导航辅助和自动泊车出现了。这些功能可以让车子辅助驾驶员开车,能够自动超车,变换匝道,左转或者右转,甚至是避让行人和其他的道路障碍。

  随之而来的则是需要一套更强大的智能驾驶系统,这里可能是硬件的升级,比如在感知层面加入超声波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甚至是激光雷达;在数据处理方面加入各种高算力芯片;

  相比联合开发,自研周期长、费用以及人力成本高,每辆车的研发分摊成本也非常高,但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,想要在智驾领域获得成功,自研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。

写在后面的话:

  从交通工具属性的车到会判断周围环境的智能车,这转变幅度之大不亚于i人变e人,绝非易事。近20年来智能车发生了哪些变革?这些关键技术当下已经发展到哪些阶段?最前卫的技术啥样?咱们一点点分解,下期咱们先从智驾的基石――感知硬件说起。(文/图 车讯 冷晓阳 唐朝)